【会议报告】硅碳负极颗粒碳包覆率的NMR快速检测方法

硅负极的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远好于石墨,但是硅负极的膨胀系数大(~300%),且循环寿命低。为了解决硅负极导电性差、膨胀系数高、循环性能差等问题,业内发展了碳包覆技术。以美国Group14 Technologies开发的硅碳负极材料为例, 其旗舰产品SCC55已经能完全取代石墨,比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提高...

【会议报告】电化学储能无定形炭材料结构调控及技术开发

中国粉体网讯 炭材料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器件。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新能源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等领域对高性能炭材料需求激增,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在众多炭材料中,根据石墨化难易程度和微观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两大类。其中,...

【会议报告】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微结构—应力耦合关系研究

硅因其室温下3579mAh g-1的高理论容量,大约0.4V vs Li+/Li的合理氧化还原电位和丰富的自然存储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最有前途的候选者之一。然而,伴随硅锂化过程中体积急剧变化引起的应力,导致了一系列的活性材料自身及其与集流体、粘结剂的机械故障,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硅负极在重...

【会议报告】高性能微纳结构硅碳杂化材料可控构筑及界面调控

硅负极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3579mAh g-1)、适宜的工作电位(~0.4 V vs. Li+/Li)以及丰富的自然储量,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然而,硅基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300%),导致电极材料粉化、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反复破裂与...

【会议报告】锂电池负极材料进展与双重改性策略提高硅碳负极稳定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续航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锂电池负极材料也在向着高比容量方向发展,负极材料正经历着从传统石墨到新型复合材料的演进。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第一代负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的容量居中,稳定性好,是当前主流的负极材料。但石墨负极材料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反复的充放电循环,石墨负极会经历体积膨胀和锂离子嵌...

【会议报告】硅碳负极多孔炭材料的产业化

硅碳负极材料因兼具高容量与长循环寿命优势,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但长期以来,硅在充放电过程中高达300%以上的体积膨胀问题,严重阻碍其大规模应用。不过,近年来行业研发取得关键突破,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技术的普及成为“破局点”。通过纳米级涂层技术,CVD法可有效抑制硅材料体积膨胀,使硅...

【会议报告】驯服硅负极:破解膨胀难题

硅负极因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远超石墨负极的372mAh/g)和丰富的自然储量,被视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前景的负极材料。然而,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膨胀率高达300%),导致电极结构破裂、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持续生长,最终引发循环容量迅速衰减,极大地限制了其商...

【会议报告】低成本高性能沥青基硅碳用多孔碳材料的开发

沥青基碳源作为碳材料的原料,来源广泛、批次一致性高且廉价,可作为碳材料的极具潜力原料。多孔碳主流原材料沥青基多孔碳(占比约55%):贝特瑞、杉杉股份采用石油焦或煤沥青为原料,通过高温碳化与活化工艺,比表面积(BET)达1500-2000 m2/g,孔隙率>80%。 生物质基多孔碳(占比30%):璞...

【会议报告】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进展

硅负极具有3579mAh g-1的高理论比容量,但在锂化/去锂化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约300%)会导致材料结构破坏,表现出低功率密度和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同时,硅电极表面上的SEI脆弱且不稳定,无法承受巨大体积变化,在循环过程中会不断破坏和重构。纳米化的硅虽然提高了离子传输性能,但较大比表面积和加剧...

【会议报告】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近年来,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四川长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长虹新材料)坚持技术创新,提出理论指导、工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协同研发思路,成功开发出“化学研磨”“原位多级包覆”及“产品高效应用”等核心技术,并重点布局了1200到2000mAh/g容量规格的纳米硅碳产品。其中,“化学研磨”技术可使...